在临床上,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些皮肤疾病患儿的家长出于对激素类药物的“恐惧”,自行给患儿使用一些所谓纯天然的“药膏”,结果不但没有缓解症状,反而引起过敏等问题。现通过问答形式带大家了解外用激素类药物,以及儿童安全使用该类药物的注意事项。
问题一
何为激素类药物?外用激素类药物有哪些?
答:激素通常是指糖皮质激素,这类药物外用可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少渗出和细胞浸润,具有很强的抗炎、抗过敏、抗增生等作用。皮肤外用的糖皮质激素药物种类较多,如醋酸地塞米松、醋酸氢化可的松、糠酸莫米松、丁酸氢化可的松、氟轻松、曲安奈德、地奈德等。该类药物名字中通常会含有“松”字或者“德”字,说明书中药理作用项目下会有类似于“本品为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描述。
问题二
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适用于哪些皮肤疾病?
答:临床上以糖皮质激素制成的外用药在炎性和过敏性皮肤疾病中广泛应用,常见的适应症包括皮炎湿疹类,如特应性皮炎、尿布皮炎、接触性皮炎、汗疱疹、光敏性皮炎、虫咬皮炎,以及各种未分类性湿疹等。除此之外,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还可用于银屑病、自身免疫性皮肤病、斑秃、白癜风等皮肤病的治疗。
问题三
何种情况不能使用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答:不能使用的情况称之为禁忌症。对药物成分或基质成分过敏是绝对禁忌。各种皮肤感染、酒渣鼻、痤疮、口周皮炎、皮肤溃疡等为相对禁忌。相对禁忌的疾病,需要医生充分评估治疗风险和收益后,在治疗收益高于风险时才可使用,而且还应该是在充分控制原发病的基础上才可使用。
以痤疮治疗为例,通常痤疮初发时以轻、中度为主,这时不恰当地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会使病情加重,甚至发展成重度痤疮、酒渣鼻、合并毛囊虫感染等。因为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虽然局部抗炎作用强、效果好,能使轻、中度痤疮病情迅速改善,但这种作用不能持久,只能暂时抑制炎症反应,不能杀灭病原体,实际上对轻、中度痤疮没有帮助,一旦停药,痤疮就会复发加重。
问题四
针对儿童常见湿疹如何选择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答:湿疹是儿童常见的一种皮肤炎症性疾病,药物治疗湿疹重在抗炎,并以局部外用药物治疗为主。
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作为湿疹的一线治疗药物,在使用中需要根据湿疹部位及病情程度选择不同剂型和强度。初治时应选用强度足够、又尽可能低的制剂,以求在数天内迅速控制炎症;在炎症得到控制后,应逐渐过渡到中效、弱效制剂。薄嫩部位应避免使用强效激素,而面颈部因涂抹药物易被吸收,只可短期使用激素。此外,强效和超强效激素尽量不用于12岁以下儿童,尤其是不应用于面部、皮肤皱褶部。
问题五
何为激素强度?
答:激素强度是指抗炎作用的强度,外用激素制剂的抗炎强度一般可分为弱效、中效、强效和超强效四级。强度与激素结构(所含激素的成分)、浓度、剂型有关(详情见表)。比如,儿童湿疹使用比较多的0.05%地奈德乳膏、0.1%糠酸莫米松乳膏、0.1%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都属于中效、弱效的激素。
问题六
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有哪些不良反应?
答: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可能诱发或加重局部感染,如加重痤疮、疥疮,可能导致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多毛、色素改变、激素依赖或病情反跳等局部不良反应。大面积或长期应用还可能因为药物的全身吸收造成全身的不良反应,比如生长发育迟缓、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抑制、类库欣综合征、血糖升高等。
儿童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时,还需格外警惕预防发生全身不良反应。因为儿童皮肤具有角质层薄、表皮细胞排列疏松、皮肤的渗透性较成人高等特点,导致儿童使用外用药时比成人更容易产生药物全身吸收。因此,一定要严格遵医嘱按照标准剂量使用。
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引发的全身性不良反应与激素的强度、使用量(皮损面积)、使用时间等均有密切关系。在医生指导下,对应疾病指征合理使用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对儿童来说是安全的。家长不应只因对激素类药物的副作用心存顾虑而完全拒绝使用,正确的态度还应该是当用则用,绝不滥用。
问题七
儿童使用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还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答:遵循专业医师、药师的建议有指征地使用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是安全用药的大前提。在此基础上,还要注意以下三点:
确认皮肤状态 避免在患儿皮肤有破损或伤口的部位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防止增加药物的全身吸收。
按频次、疗程使用 不能为追求疗效擅自增加用药频次,或因顾忌不良反应而减少用药次数。不可自行延长用药疗程,如规定疗程结束症状没有完全缓解,应及时复诊。
注意正确的用药量 涂抹药膏时切忌因治病心切而涂抹很多很厚,不但不利于皮肤吸收还易导致发生不良反应。外用药膏用药量参考的标准是1指尖单位(即从1个5mm内径的药膏管中,挤出一段长度为食指指端到远端指间关节横线的药量)可以涂抹双手掌大小的面积。
本文转自:中国医药报